中國網11月23日訊 在南極洲的近岸淺水區,生活著身披花花綠綠的保護色的南極杜父魚。每年6月是杜父魚的繁殖期,杜父魚精心選定一塊扁平的石子作自己的“產床”,把卵產在上面,卵的孵化期長達14~18星期,在此期間,雌魚一直守在產床旁,寸步不離,只有覓食時才稍許離開一會兒。有趣的是,雌魚暫時離開產床時,總是有一條雄魚主動來保衛卵子。這種現象是不是偶然現象呢?科學家為此作了一個實驗:他們把雌魚從產床上提走,馬上一條雄魚游過來取而代之;科學家又提走了這條雄魚,第二條雄魚又來接替;接著提走了第二條,第三條……總是有雄魚來接替。實驗證明,杜父魚是有強烈的群體護卵的“意識”,這是它們在長期進化中形成的繁衍并保護后代的一種行為。
海象體色的奇妙變化曾讓生物學家們迷惑不解:它們在陸地上的顏色呈棕紅色,幾千頭海象臥在一起時,好似地上鋪了一層棕紅色的地毯一樣,然而,如果在水下,海象的顏色卻是灰白色。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科學家經過研究,解開了這個謎。海象的體表是一層約有6厘米厚的皮膚,當海象在冰冷的白令海中浸泡一段時間后,動脈血管加緊收縮,限制血液流動,同時皮膚的血液循環也迅速下降,于是身體的顏色變成了灰白色。而當海象到了陸地時,它的血管開始膨脹,因而呈現出棕紅的體色。這種生理變化對海象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海象經常生活在冰冷的海水里,假使海象在海水里時血管不收縮,那么它的血液循環將十分迅速,會使體內的寶貴熱能很快流失到海水中而消耗殆盡,海象也會精疲力竭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