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常見,“種植珊瑚”您知多少?作為“海洋生命發動機”,珊瑚承載著維持海底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職能,也因為其退化引發了全球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持續關注。為喚起更多人保育珊瑚、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快手發起創新型珊瑚公益互動平臺——“快手珊瑚”,在線宣傳科普內容,吸引大眾網友參與其中。3月20日,青年演員李現探訪“珊瑚保育行動”的水下直播活動,吸引了超過千萬用戶在線觀看。如今,在線種珊瑚成為一種流行趨勢,發出令人震撼的公益強音。
珊瑚保護就是保護海洋環境多樣性
一直以來,珊瑚礁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海底花園”,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不到海底千分之二的覆蓋面積,為近30%的海洋魚類提供了生活的家園,抵御著海浪沖擊。正因如此,珊瑚礁對人類社會和海洋生態環境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過去的30年里,高達50%的珊瑚已經消失。
珊瑚礁生態系統的退化和喪失是全球普遍面臨的問題,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修復已成為全球舉世矚目的焦點和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熱點。我國的珊瑚礁退化嚴重,珊瑚礁修復也得到國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視。“為什么不能像植樹造林一樣在海底播種插條,為珊瑚礁及海洋生物拓展生存空間呢?”科學家曾提出這樣的假設,如今在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在海底“植樹造林”。
鑒于珊瑚保護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意義, 2021年12月24日,快手聯合愛德基金會PADI愛海洋專項基金共同發起拯救珊瑚行動,在線上搭建創新型珊瑚公益互動平臺——“快手珊瑚”,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的多元活動形式,號召用戶在線上種珊瑚,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到珊瑚保護行動中。
據了解,快手用戶可在該公益平臺通過參與各種任務領取能量,在線上培育珊瑚,每在線上培育一株珊瑚,快手、愛德基金會PADI愛海洋專項基金及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專家將會攜手進行珊瑚保護活動,以用戶之名在海底對應種下一株珊瑚。此外,以用戶之名種下的珊瑚上的專屬銘牌,用戶可以自定義銘牌內容,讓海洋公益更有儀式感。此舉將通過集合社會力量為海洋科研賦能的實踐,進一步推動珊瑚修復與保護工作。
“快手珊瑚”平臺讓公益流行起來
據悉,“拯救珊瑚行動”公益項目,聚焦珊瑚生態修復,輸出更多有趣的科普內容,同時也通過公益互動形式,積極號召大眾參與學習和傳播海洋生態保育知識。珊瑚是動物還是植物?什么是造礁石珊瑚?海洋垃圾是如何產生的?關于海洋又有哪些有趣的常識?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快手珊瑚公益互動平臺找到答案。
參與“拯救珊瑚行動”公益活動的多位海洋科研專家曾表示,在社交媒體用科學家視角講述科普,參與包括直播、短視頻在內的線上科普形式,將會讓海洋科普和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從實際效果來看,通過快手等社交媒體建立線上公益平臺,不僅可以宣傳更多科普內容,讓大眾可互動參與,兼具趣味性和正能量話題性。值得一提的是,此類公益平臺倡導更多企業、機構和個人能廣泛關注海洋環保,加入支持海洋科研的行列,具有深刻的社會價值和廣泛影響力。
海底版“植樹造林”,看得見的力量
培育種植的珊瑚郁郁蔥蔥,各種海參、蝦、貝類和魚類隨之而來,堪稱海底版“植樹造林”。“快手珊瑚”一經上線便吸引了網友的廣泛參與。在海底種植珊瑚,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3月20日,快手策劃了一場“珊瑚保育行動”的水下直播活動。青年演員李現現身海南海域,潛入海底親自種植珊瑚,身體力行號召海洋生態保護。同時,珊瑚專家王沛政做現場解讀,在線為大家答疑解惑。
珊瑚保育專家王沛政表示,“快手珊瑚”項目讓更多人了解到保護珊瑚的價值和意義,有助于珊瑚保護、環境保護。“即使是生活在內陸、遠離海洋的環境下,人們所做的環境保護行為,對珊瑚礁以及熱帶雨林、森林、草原等整個生態系統都是有好處的,減少碳排放、降低污染是每個人都需要長期去做的事情。”
一分耕耘一份收獲,在眾多專家學者的多年努力下,珊瑚種植工作已經初見成效。據了解,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黃暉老師及團隊在20年如一日的研究工作中,不斷排除萬難,目前已經成功在海底種出12萬株珊瑚、20多萬平方米珊瑚礁。
眾所周知,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作為數字化時代的新型傳播媒介,以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直播平臺推出珊瑚保護公益項目,以實際行動加入拯救珊瑚行列中,加強海洋保護內容的傳播,將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全民保護海洋生態的責任意識,引導社會公眾樹立人與海洋和諧共生理念,共同守護地球蔚藍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