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從戰略全局深刻闡述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科學謀劃了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政方針和目標任務,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新時代十年創造的偉大成就、實現的偉大變革充分證明,“兩個確立”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已成為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高度共識和共同意志。
我們要進一步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要以黨的二十大報告涉及自然資源工作的重要部署為根本遵循,緊密圍繞自然資源“兩統一”核心職責,努力踐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深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和全球發展倡議有關部署,持續深化與有關國家的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積極拓展全球伙伴關系,進一步加大參與全球生態和海洋領域治理的深度和力度,不斷向國際社會提供更多自然資源領域的公共產品和解決方案,共同營造有利于發展的國際環境;努力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持續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通過構建合作平臺、實施合作項目服務保障能源資源安全,通過提升預警能力、加強措施儲備堅決維護海洋權益。要切實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通過扎實工作,把堅決擁護“兩個確立”融入事業中、寫在大地上,通過國際合作工作促進自然資源事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深化“一帶一路”重點國家和重點領域合作,積極拓展全球伙伴關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將“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作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提出“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致力于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我們將努力深化自然資源領域對外合作與交流,促進與各國利益的相互融合,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
我們將促進與大國及歐盟等區域組織之間的高層對話、政策協調、科技交流與藍色產業合作,在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應對氣候變化、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綠色低碳發展等領域加強協調和良性互動,助力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格局。以落實領導人外交成果為重點,著力發展與周邊國家的藍色伙伴關系,推動構建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伙伴關系,不斷增強中國—東盟國家海洋科技聯合研發中心活力,建設并運行中國—東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夯實東亞海洋合作平臺,推動中韓黃海大海洋生態系治理機制建設,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加強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推進中國—非洲海洋科學與藍色經濟合作中心、中國—非洲衛星遙感應用中心建設,加強與南美、非洲、加勒比地區國家及島嶼國家在科學研究、防災減災、南極科研與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合作,實現中國—非洲海洋科技論壇、中國—島嶼國家高級別論壇等合作平臺機制化,實施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項目,舉辦能力建設培訓,助力發展中國家提升科研與管理能力建設。
聚焦服務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深化平臺和項目合作
能源資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關系到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戰略部署。我們必須站在“國之大者”的高度認識能源資源安全問題,圍繞礦產資源安全目標,深化平臺和項目合作,助力多元協同供應,做好保障海外礦產資源安全的基礎性工作。
我們將不斷塑造礦業多邊合作平臺,進一步提升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中國—東盟礦業合作論壇暨推介展示會、歐亞經濟論壇“一帶一路”國際地學合作和礦業投資論壇等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帶動礦業勘探開發、貿易投資與產業合作。加強與有關國家和機構的雙邊合作,著力在礦業綠色勘探開發、科技創新、國際標準等領域挖掘潛力,助力我國礦業科學和企業“走出去”;著力打造高水平的地學合作研究中心和地學大數據中心,實施援外項目,通過項目合作、數據共享和能力建設支持發展中國家地質礦產勘查,促進礦產勘探開發領域的深度合作。加強對國際礦產資源合作的動態分析和形勢研判,對礦產資源領域合作提出對策建議。
聚焦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參與生態與海洋領域全球治理
當前,百年變局、世紀疫情和局部沖突動蕩交織疊加,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全球治理格局進入深刻調整變革期,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明確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進一步闡明了新形勢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意義、精神實質和實現路徑。我們要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引領,踐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有關部署,積極參與生態與海洋領域全球治理,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將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深入參與聯合國及其專屬機構、區域組織關于國家管轄外海域生物多樣性養護及可持續利用、深海采礦規章、公海保護區、北極公海漁業、南極環境管理等的磋商進程,為規則制定提出建設性意見和方案;深入參與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行動計劃,組織實施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中國行動框架。大力推進新型合作平臺建設,建設并運行在華設立的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打造好全球濱海論壇,推進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共建基于自然解決方案亞洲中心,加強我國生態保護理念和實踐的國際傳播與合作。加強與國際組織的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地科聯、國際海洋科學委員會、東亞海環境管理伙伴關系組織、北太平洋科學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工作,拓展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深度和廣度。努力推動形成更多公共服務產品和解決方案,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共同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聚焦堅決維護海洋權益,努力提升統籌安全和發展的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的重大部署,強調“維護海洋權益,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面臨更加復雜嚴峻的挑戰。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增強歷史主動精神,既要敢于斗爭,更要善于斗爭,面對大是大非旗幟鮮明,面對風險挑戰積極化解,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
我們將積極提升維護海洋權益的能力,持續開展維護海洋權益的基礎性、系統性和前瞻性問題研究,不斷完善維護海洋權益的法理依據和歷史證據,并做好對外傳播,不斷豐富維護海洋權益“工具箱”;強化海域態勢感知能力,加強對輿情、信息和形勢的分析研判,及時預警和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挑戰和重大熱點問題;本著平等協商、合作共贏的原則,深度參與同周邊國家在海洋劃界、資源開發、海洋合作、規則制定等方面的磋商談判,做好有關法律和技術支撐;積極搭建“一軌”和“二軌”對話平臺和機制,加強與有關國家政府部門、研究機構、智庫及專家學者的交流與合作,努力增進相互理解,化解矛盾疑慮,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措施。
(作者為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