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潮娇喘视频网址,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老熟女,黄网站永久在线播放

您現在的位置: 海洋中國 > 

向海向未來——2022年自然資源工作系列述評之海洋強國篇

發布時間:2023-01-11
放大縮小

編者按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

2022年,自然資源部門圍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履行“兩統一”職責,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了新作為,煥發了新氣象,取得了新成效。

我們將連續刊發2022年自然資源工作系列述評,共計9篇,從部層面政策設計與地方生動實踐、部層面改革舉措與地方發展變化、部層面大事要情與地方探索創新等多個維度,回望極不平凡、極其艱難、極具挑戰的一年,重溫迎難而上、踔厲奮發、篤行實干的足跡,激勵全系統干部職工在新的一年繼續砥礪前行、奮勇爭先,立足新起點,錨定新目標,一步一個腳印把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付諸于行動、見之于成效,在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征程上奮力書寫“趕考”新答卷、贏得更大榮光。今天刊發的是第七篇。

海洋,資源的寶庫,風雨的故鄉,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與國家興衰緊密相連。

我國是背陸面海的海洋大國,從“重陸輕海”到建設“海洋強國”,走過長時間的認知過程。進入新時代,“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

鑒往知來,篤行致遠。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的2022年,自然資源部門履行“兩統一”職責,堅持陸海統籌,強化系統觀念,推動海洋經濟發展、保護利用海洋資源、參與全球海洋治理,交出了一份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答卷。

穩經濟——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

據《2021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我國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9萬億元,同比增長8.3%,占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這不僅意味著海洋經濟同比上年有增長,而且超越了疫情前2019年的規模,持續增強的韌性進一步提振了海洋經濟發展的信心。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如何發揮要地之要?2022年,自然資源部門堅持系統觀念,全面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培育海洋新興產業集群——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的賀信中強調,“要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

截至目前,通過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中央財政先后投入近90億元支持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引導創新要素向優勢區域集聚,提升了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成果應用產業化、資本化速度明顯加快。海洋新興產業規模得以不斷壯大,2012年~2021年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10%。

海水淡化水是保障水資源安全的增量水源。自然資源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截至2021年底,全國有海水淡化工程144個,工程規模約186萬噸/日,為沿海缺水城市和海島地區水資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海洋可再生能源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途徑之一。2022年3月,“兆瓦級舟山潮流能并網示范工程項目”潮流能發電機組“奮進號”并網。自然資源部門支持兆瓦級潮流能、波浪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應用示范,潮流能新裝機規模和運行時間均居世界前列。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躍升至全球第一位,綠色能源抵達千家萬戶。

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產業已成為海洋經濟“新藍海”。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公共服務平臺近3年完成成果轉化25項。我國自主研發的海洋藥物占全球已上市品類的近30%,海洋糖類藥物研發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建成全球規模最大(近4萬株)的海洋微生物資源保藏庫。

海洋經濟新業態也在萌芽、發展。在廈門,紅樹林既是減浪消波的“海岸衛士”,又是藍碳經濟的“探路者”。自然資源部將廈門市下潭尾列入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與評估試點,摸清試點區域紅樹林“碳家底”。基于紅樹林保護與修復的成果,廈門建成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服務平臺,完成了泉州洛陽江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2000噸海洋碳匯交易。全國首個“藍碳基金”落戶廈門,也在引導企業和個人踐行“雙碳”目標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持續推動海洋經濟發展。

政策“工具箱”持續擴容——

自然資源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有關部門支持15個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的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同時推動16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在提高海洋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海洋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取得了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

自然資源部聯合中國人民銀行等7部門出臺的《關于改進和加強海洋經濟發展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2022年持續推進落實,主要合作銀行涉海貸款余額保持在6000億元~7000億元。自然資源部與深圳證券交易所連續發布“國證藍色100指數”,這也是國內首只權威海洋經濟主題股票指數。金融支持為產業發展引來源頭活水。

面向海洋中小企業的投融資路演活動已連續舉辦7年,2022年升級為“路演周”,為海洋領域創業者對接資本力量、加速海洋產業項目創新發展提供了平臺。11月24日,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深圳證券交易所聯合舉辦的“海洋中小企業和科技成果投融資路演周活動”啟動,連續舉辦海洋經濟碳中和、海洋信息服務和裝備、海水和漁業資源利用、海洋生物醫藥、智能船舶裝備和海洋能5個專場。路演企業和項目與深交所創新創業投融資服務平臺的9000多家投資機構、約2.8萬名專業投資人深入對接融資需求超過30億元。

2022年,新版國家標準《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實施,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季度海洋經濟運行情況分析報告有關內容,多次在權威媒體播報。海洋經濟運行監測的質量與時效得到提升,“晴雨表”“信號燈”作用更為加強。

用好區域發展“金鑰匙”——

“海洋強省”是落實海洋強國戰略的沿海實踐。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明確將建設海洋強省(區)作為發展定位。深圳以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為目標,積極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動海洋經濟試點示范,促進涉海科技成果轉化,構建海洋政策扶持體系。

內陸地區“轉身向海”成為區域發展的新現象。江蘇的7個沿江城市相繼出臺“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規劃。《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該省“全省域”發展海洋經濟,山海協作,江海攜手。廣西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唯一的出海口,借勢國家戰略建設,帶動西部向海圖強。

進入2022年12月,浙江千團萬企“出海”搶單刷屏。浙江人再一次用行動傳遞著他們敢為人先的精神,也標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

同樣的感受,記者此前在11月的深圳已深有體會——2022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上,一批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和產業鏈龍頭企業參加招商大會,鵬城“趕海”。

來去之間,釋放出海洋經濟只爭朝夕求發展的強烈信號和澎湃動能。

強保障——高效有序利用海洋資源,助力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海洋強國怎樣建?

堅持陸海統籌是黨中央推動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指導思想,是實現陸海一體化發展的根本途徑。遵循陸海自然生態規律,守牢自然生態安全邊界,高效有序利用海洋資源,是實現“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的現實要求。

海岸帶,既是發展“黃金帶”,又是生態脆弱區。

自然資源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深入推進全國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工作,統籌考慮海岸帶特別是近岸海域的空間需求,整體謀劃空間保護開發格局和秩序,從生態保護修復、產業布局優化、人居環境改善、風險災害防范等方面提出規劃引導和管控要求。

在《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省級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指導下,沿海地方加快開展省級海岸帶規劃編制工作。生態優先、節約集約,是各地規劃編制中不變的遵循。

穩增長離不開自然資源要素的保障。

2022年8月,自然資源部發出積極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新政與實招,在落實國務院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要求中取得實效。

——“靠前服務”指導地方和用海用島企業前期工作。2022年以來,自然資源部成立工作專班和專家組,幫助地方開展用海用島必要性、規模合理性論證,以及項目申報等工作,提高審批效率。

——項目“清零行動”為地方穩住經濟大盤提供保障。自然資源部抽調骨干力量成立了工作專班,對2022年6月8日前受理的39個用海用島項目開展了集中“清零行動”,壓縮程序性時間,于6月底全部完成審查。

此后,清零工作持續推進,并形成新的工作機制,繼續用于加快項目用海用島審查。同時堅持審查標準不降低,對于不符合節約集約要求、嚴重影響敏感生態目標、嚴重破壞自然岸線的項目不予審查通過。

2022年報國務院批準用海用島項目49個,涉及投資額約5805.4億元,批準用海用島總面積21.19萬畝,同比增加9.49%,保障了油氣、核電、液化天然氣等重大基礎設施用海用島需求。

健康的海洋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根本要求。

和美海島創建等工作的開展,正是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措施。2022年5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和美海島創建示范工作的通知》發布。創建示范工作旨在激勵引導海島地區加強生態保護,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機制,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構建人島和諧“和美”新格局。

海洋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是影響我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既不竭澤而漁,亦不緣木求魚。

求創新——從“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打通海洋科技創新鏈

科技創新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根本動力。

海洋經濟具有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雙重特征。這正是由于海洋自然條件復雜多變的特征所決定的。相比陸域經濟,海洋經濟發展對技術的要求更高。

2022年11月24日,自然資源部與廣東省政府簽署共建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協議。加上此前與山東省政府共建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威海)、與海南省政府共建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北東南,淺海+深海”的體系逐步顯現。

海試,是海洋科技成果特別是新型海洋設備能否走出實驗室,實現業務化、產業化的中間環節,是成果轉化成敗的關鍵。然而,沒有哪一家機構和企業可憑一己之力滿足種類繁多的設備海試需要。

部省共建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以及自然資源部支持沿海地區建設的近500個海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和企業研發中心,正是提升海洋公共服務能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平臺。

海洋科學,至今仍是以觀監測為基礎的學科。這是海洋科技創新鏈上的“最初一公里”。

在大洋,有“蛟龍探海”——2022年,“大洋一號”“大洋號”“深海一號”“向陽紅01”“向陽紅03”“海洋地質六號”船在東太平洋、西太平洋和中北印度洋累計開展資源環境綜合調查436天。“蛟龍”載人潛水器開展載人潛次21站次。這是“蛟龍”升級改造后,首次在海底熱液區復雜地形條件下實施調查作業。

在極地,有“雪龍探極”——2022年10月26日,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首批隊員搭乘“雪龍2”號從上海出發,前往南極執行科考任務。5天后,中國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號出發。這是中國第三次采取“雙龍”探極模式開展南極科考行動。“雪鷹601”固定翼飛機隨隊執行冰下地形探測任務。

在太空,有“衛星瞰海”——2022年4月7日,1米 C-SAR02星(高分三號03星)升空,與高分三號衛星、1米 C-SAR01星(高分三號02星),共同組成我國首個海洋監視監測雷達衛星星座。7月,海洋二號 D衛星投入業務化運營,與海洋二號 B/C衛星組網,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星座建成。

在“云端”,有“無人觀測”——2022年11月,“智能敏捷海洋立體觀測儀”項目正式立項。項目以智慧母船為支撐載體,通過空、海、潛無人平臺跨域協同組網,可實現對復雜海洋任務的智能、快速、同步、立體觀測。“海龍”“潛龍”“海燕”“海斗”“海翼”多系列水下機器人、水下滑翔機近年來不斷突破,與載人深潛共同實現深藍夢。

至此,海洋衛星、海洋站、雷達、浮潛標、海底觀測網、志愿船、斷面調查等多手段共同作用,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基本形成并不斷完善,支撐我國在深水、綠色、安全等海洋高技術領域自主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

建設海洋強國,尚需進一步振興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保障能源、食物、水資源安全,提高海洋預警監測、防災減災能力……

實現海洋技術高水平自立自強,是“唯一解”。

促開放——不斷擴大藍色伙伴關系,深入參與全球海洋治理

“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清晰回應了世界對我國如何建設海洋強國的關切,給出了共護海洋和平、共筑海洋秩序、共促海洋繁榮的中國方案。

這一重要倡議,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的有力抓手,也是深化“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實踐的行動指南。中國積極發展藍色伙伴關系,截至2022年,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海洋合作關系,并向南海周邊國家持續提供海嘯預警等公共產品服務。

中國深度參與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全球海洋事務,為全球海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2022年6月27日~7月1日,2022年聯合國海洋大會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參加了全會和互動對話,主辦和合作主辦多場邊會,與多個國際組織舉行會談。中國在大會期間舉辦的“促進藍色伙伴關系共建可持續未來”邊會上發布《藍色伙伴關系原則》、發起“可持續藍色伙伴關系合作網絡”和“藍色伙伴關系基金”,展現了中國在海洋事務上開放、包容、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藍色伙伴關系機制更加成熟、內容更加豐富、合作更富活力。提出的“全球深海典型生境發現與保護計劃”倡議,體現了中國在深海保護中尊重科學、積極合作的“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

2022年8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自然資源部牽頭會同相關部門成立“海洋十年”中國委員會,制定《“海洋十年”中國行動框架》,組織實施和協調推動“海洋十年”相關重點工作。“海洋十年”即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21-2030),其愿景是“構建我們所需要的科學,打造我們所希望的海洋”,是聯合國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決議和近十年最重要的全球性海洋科學倡議,將對海洋科學發展和全球海洋治理產生深遠影響。“海洋十年”的使命、愿景與中國倡導的“海洋命運共同體”高度契合。

2022年以來,自然資源部積極參與聯合國、世界銀行和法國政府共同舉辦的“一個海洋”峰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大會,亞太經合組織海洋與漁業工作組會議等重要海洋國際組織和會議等活動,中國立場、中國理念、中國實踐與倡議得到充分闡述與廣泛傳播;在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BBNJ)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國際協定、國際海底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章程等重要國際談判和磋商進程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2022年,自然資源部推動落實領導人外交成果,著力發展藍色伙伴關系。與東盟國家共同舉辦第三屆雅加達論壇,不斷增進對構建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伙伴關系的理解。與有關國家簽署海洋合作文件,舉辦聯委會會議、研討會和培訓班,開展聯合科研調查和能力建設,不斷深化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自然資源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探索創新共建中國—東盟國家海洋科技聯合研發中心的機制,增強中心活力,更多造福本地區海洋科技發展。

2022年7月,第四屆中非海洋科技論壇在杭州舉行,就中非海洋合作重點領域和實現路徑達成原則共識。該論壇是推動落實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成果、促進中非藍色伙伴關系的重要舉措。

2022年11月,中國—島嶼國家海洋合作高級別論壇在福建平潭召開。這是繼2017年中國—小島嶼國家海洋部長圓桌會議后的第二次聚會。論壇發布《海島可持續發展倡議》,增進了中國同島嶼國家的合作關系,拓展了合作領域。

2022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致辭中提出“支持舉辦全球濱海論壇會議”,充分體現了中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對合作應對挑戰和共謀發展的真誠意愿。11月8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邊會活動全球濱海論壇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北京主會場連線日內瓦分會場的方式舉行。研討會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有關重要講話精神,回顧前期全球濱海論壇籌備工作進展,研討如何辦好全球濱海論壇會議。

當前,全球海洋治理關鍵領域國際規則正在醞釀,新型國際海洋秩序構建迎來窗口期。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促進海上互聯互通和各領域務實合作,是新時代建設海洋強國的要求。

回想2022年山東衛視春晚,院士博士合唱一首《向海向未來》。這是科學家們的文藝范,也是我們逐夢深藍、向海圖強的共識。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

從“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黨中央統攬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發出偉大號召。

新時代新征程,自然資源部門將聚焦關鍵領域和主攻方向,不斷增進海洋福祉,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文章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責任編輯:孫玥

相關閱讀

 
分享到:
20K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中國網官方微信
網站無障礙